查看原文
其他

到底是为什么,有爱的家也会那么伤人?​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2-11-16
文 | 黛西

1


前段时间,我读了心理专家陈默的一篇文章,有一段让我特别触动。

她说,来我这里接受咨询的孩子,只要我提到一句话,孩子们都会流泪——
“你考不到理想的大学,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因为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然后父母们就不懂了,他们为什么流泪?
因为今天的父母和老人,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六个人爱一个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情感负担,他们压力大。
有人要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太矫情,怎么爱你还成害你了?
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
按照朴素的观点,爱你的人肯定都想你好。
没错,正因如此,爱你的人为了成全你,会牺牲很多自身利益。
人都会本能地报恩,你对我好,我也想对你好,孩子也不例外。
这点我已经从4岁的饼饼身上感受到了。
她就时不时和我们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也给你买这个,爸爸,等我长大了我也给你买那个——没有人教过她这个,报恩是人的本能。
但是呢,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到了青春期,他们就会发现,这个恩可能报不了,父母根本不需要你给他们买个买那个。
怎么办呢?
只有满足家长的期待。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唯一期待就是孩子成绩好,考个好学校,这是孩子觉得唯一能够“报恩”的途径。
如果这个期待不能满足,他就会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欠了一笔债,还不起的债,这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心理负担。
于是他们焦虑,紧张,内疚,自责,压力大,听那一句话就流泪。
所以,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很讽刺性的结果:有爱的家庭,不快乐的孩子。


2


我之前看过的一个特殊的德国采访节目。

特殊就特殊在,受访者是法兰克福火车站区的吸毒者,其中不乏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她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

▼ 采访视频截图

(住在法兰克福的读者很可能在火车站见过她,她叫Nelly,32岁,吸毒18年,你可以看到毒品对她身体的侵蚀,这是她在采访中回忆美好的生活片段定格的唯一笑容)


按照朴素的思路,这些孩子年纪小小走上歪路,肯定是父母在成长中严重缺位,从小得不到家庭的关注和疼爱,没有大人管。
事实并不是这样。
其中一个受访者说,我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
她说,我的父母给了我和兄弟所有的爱,我们想要什么,父母就给我们什么,但是,我觉得父母给的太多了,我们被照顾得太好了。
和每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这个姑娘也想做一些“出格”的事,比如16岁生日会上,年轻人肯定想喝酒,但她妈妈说,不行!绝对不可以!
于是,她买了所有能买到的酒。
她说,我当然要这么做了,因为它是“被禁止”的,这就是父母们不能理解的。
她的父母没有错,他们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但也全都做错了。
采访结束之前,她告诫屏幕前所有父母:
“如果你总是告诉孩子,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那你就等于把孩子从身边推开了。”


3


看到这什么感受?

这届家长怎么这么难,做什么都会错,连“爱”都能伤到孩子。

是的,因为我们本来就高估了“爱”。
有三样东西,比“爱”重要得多,但很多人觉得它们是玄学——理解,尊重,信任。
尤其是理解,很多事不是你不想理解,想理解就理解,你心有余力不足。
别说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的想法,00后的很多想法,我也不懂。
我之前写过一次经历,我在app上玩狼人杀,里面大多是05后的小孩。他们经常一群人开个狼人杀房间,然后在里面也不开局,占着房间聊天。
我就觉得好莫名其妙,聊天去微信聊啊,不是有微信群吗,为什要在游戏房聊天?
但他们觉得很正常,游戏房很适合聊天啊,为什么不呢?
这种“不理解”,已经超越了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不是说你讲个道理就能说服谁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兼容”,思维模式的“不匹配”。

我们娃这代人是网络原住民,未来与我们之间的生活方式一定有更多“不兼容”,思维模式一定有更多“不匹配”,也就一定有更多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
怎么办呢?
借用罗胖在跨年演讲里说的一段话,原话我找不到了,大致意思是:
如果你年纪比我大,你觉得我说东西不对,那么大概率是你out了;如果你比我年轻,你觉得我说的不对,那么大概率你是对的。
这话虽然说的有点绝对,但我赞同他想表达的意思——后浪的想法才代表未来。
我们作为前浪,能做的就是尽量跟上他们,而不是扯着他们,让他们跟随我们的节奏。
你也扯不住。


4


再说说你更不想听的,尊重和信任。

一说到这两个词,很多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过来人就嗤之以鼻,反问我,“你家孩子还小,等以后她上学了不想写作业,难道你也尊重她,不写就不写吗?”

我也想反问一句,为什么干啥都非得走极端?好像要么就分分钟盯死,要么就任其自生自灭?
这中间不是还有个过渡地带吗,就是让他明白,你有A选项和B选项,不同选项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然后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们,因为学习是他们应该自己负责的事。
当一个人被信任,被赋予了选择的权利,他就会被激发出潜力,战斗力max,自主自发地吸收大量知识。
举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
我之前在公号分享财商教育,很多人看了说好焦虑啊,作为父母都不懂理财投资这块儿,以后怎么教孩子呢?
不必担心,信任他们就行了。
这么说可能显得有点苍白,其实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有“理财”意识,“理财”加引号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财”,只有做实习和学生工的微薄收入。
尽管如此,我也会做规划,每月工资除去生活用的,拿出一部分钱定投收益稳定风险低的指数,用一小部分钱“投机”高风险高回报并存的黄金和原油市场。
我在德国留学的后半部分,就没再问家里要生活费了,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记得我妈当时视频老是问我,你为什么不要生活费?你的钱真的够花吗?你不用省吃俭用啊!
我爸妈从没教过我什么理财啊投资的东西,我在这方面的知识都是自发学习获得的,爸妈对我的全部“财商教育”就是两个字:信任。
从我离开家上学,他们就会一次性给我一大笔钱,也没规定必须用多久,你自己分配。
由于这笔钱我需要自己负责,所以花得特别有计划性。
而我身边从父母那按月领生活费的同学(他们父母觉得这样节流可以控制孩子花钱),反而经常撑不到月底就花光了,只能从我这里借钱过渡。
每个孩子都想把生活过得有条不紊,你越是信任他们,他们就会被激发出越多的潜力,过好生活的潜力。
从另一方面说,当一个人被赋予了信任,他其实也会自动抵御诱惑,因为他自己的脑子里始终绷了一根弦——父母不管这事,我自己可得多上心。
如果你总是替他们做决定辩是非,他们就会想,反正有父母帮我操心呢,我自己干嘛还要动脑子,最后的结果很可能遵循墨菲定律,你越担心他走弯路,他越容易走弯路。


5


我们经常给自己灌鸡汤说,孩子是大树,爱是养料,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他们自然就会向上生长,不需要揪着拔着它往上长。

这句话听上去无懈可击,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树,只有养料是活不了的。
它还需要空气,水,阳光——你把这些当成了默认具备的前提。
如果爱是养料,那么空气,水,阳光,就是理解,尊重,信任——在娃的成长过程中,这些不是默认前提,反而经常缺位。
因为不理解,所以过度禁止。因为不尊重,所以要求顺从。因为不信任,所以横加控制。
尽管不理解你,不尊重你,不信任你,但同时又很爱你,于是给你绑定了一个“被爱的义务”,叫做“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就应该按我说的来”,结果一定是被爱伤害。
爱可以治愈很多东西,也可以搞砸同样的东西——这在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中都适用。
今天的5毛钱就聊到这吧,我写了这么多,你也来留言板说说,你有没有经历过“被爱搞砸”的事?
周一快乐!
黛西@德国

你可能错过的文章

朋友想送娃出国上名校,我给她泼了点冷水
零花钱给多了,对娃没有啥好处
混龄幼儿园里的奇迹,我终于见识到了

黛西专辑精选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亲子共读和童书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家里蹲陪玩秘籍
05 孩子心里怎么想    07 养育小事与大事
07 金融女聊点财商    08 宇宙最端正启蒙
09 和你一起变更好    10 这是真实的德国
11 天秤女的收纳术    12 如果你想认识我
“在看”和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